Monday, December 8, 2014

日出國的日落

1941年,日本國力達至頂峰,侵佔地北起中國東三省,南至馬來西亞、印尼一帶。國內缺乏的自然資源,源源不絕地從佔領地送回本國,進一步鞏固其勢力。此時,海軍實力一時無兩的日本,兵鋒正勁,偷襲了珍珠港,振驚全球,滿以為從此便能固守陣地,迫使盟國談判,成一方大國,作長久之計。豈料盟國未因此不義之舉而退縮,反而激起了復仇的烈焰。不久,在中途島海域,就差三十分鐘的時間,被實力較弱的美國重創,從此失卻領先優勢。再在萊特灣,以大和號為首的大艦隊,遇上美國的散兵游勇小砲艇群,打了幾小時竟未勝先退。從此日本聯合艦隊名存實亡,單靠陸軍,無法守住廣大的佔領地,在資源和人材貧乏的情況下,發動了不同類型的自殺式襲擊。這種駭人手段,非但阻止不了盟軍挺進,反而迫得他們用上更駭人的方法終止戰爭。事後,大家都用上邏輯、科學、各種學說,試圖解構這場戰事的始末,直指日本戰敗的結論,這一切都變得那麼順理成章。但讓我告訴你,這些都是事後孔明的解釋,如果站在偷襲珍珠港的時間點上看,大家都會認為日本必勝,而且國力只會繼續向上,是一幅無法撼動的高牆。所以當你認同日本會戰敗這一類分析時,也別忘了眾多學者都忽略、輕視的因素,而那才是我們應謹記的決定性因素 --- 天道,高牆會倒,盛日會落!
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