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P3 320kbps CBR 已是我用了數年的音樂壓縮標準,但它還是有些缺點。例如,佔上較大的記憶空間、始終有些音樂在轉換後,還是跟 CD 的音色有出入等等。於是那些科學家,針對 MP3 的弱點作出改善,研究了歸類為 MPEG4 的 AAC (Advanced Audio Coding) 壓縮方法。它有比 MP3 更闊的 frequnecy range,和在同等音色的情況下佔用更少的記憶空間等優勢。
但理論歸理論,早期的 AAC 壓縮方法表現不及 MP3 的好,但隨著時間及投入的研發人力增加,今天的 AAC 可真是今非昔比。遍尋關於兩者的表現比較,不是不合理,就是不全面。既然我自己才是自己裝備的最終用家,何不自己做做測試呢?
沒有選上 Hi-Fi 一類的器材做測試,因為在 Hi-Fi 器材上播放,沒有不用 CD 作音源的理由。於是我定下了兩個環境,它們都是我會用來聽壓縮過的音樂的場合。
1. iPod nano + Sennheiser PX100 headphone.

2. iTune on Macbook + Sony MDR-V700DJ headphone.

沒有把 AAC 跟 MP3 作比較 ,因為 MP3 也是有失真的壓縮方法。我選擇了 AIFF (Audio Interchange File Format) 作 reference,因為它才是 lossless 的音樂轉換方法。我的測試很簡單,就是聽聽那種設定的 AAC,是我無法把它從 AIFF 區分出來。所測試的 AAC 設定有,
1. 128kbps CBR.
2. 128kbps VBR.
3. 256kbps CBR.
4. 256kbps VBR.
我選擇了八首樂曲作比較,它們都是我聽得滾瓜爛熟,而且各自對音樂壓縮方法來說都是一種挑戰的。

1. 「Felicidade」--- Joe Henderson 的 saxophone 演奏是那麼平實穩重,內中充滿熱情。那種從銅管衝出來的力量,那熱情的鼓手,與及一班頂尖的爵士樂手們,是對音響器材的一種挑戰。
2. 「九份的咖啡店」--- 陳綺貞的自彈自唱結他曲。大概是 one take 的,就連試琴聲和清喉聲都錄進去了,還有那少許瑕疵的按弦,以及她那動聽的聲線,對我來說簡直是熟悉得不能再熟的了。有些許失真,都應該聽得出來。
3. 「Resphoina」--- 久石讓的鋼琴演奏造詣,絕不比他的作曲造詣失色。這曲由平淡的和弦開始,漸次進入高潮,去到後段差不多用盡了整個鋼琴的音域,輕、重、除、疾集於一曲,音域廣和速度快,都是對音樂壓縮方法的考驗。
4. 「一支煙的時間」--- 林一峰的聲線偏高音,但唱低音時同樣渾然有力。我以前那台入門級的 amplifer,就還原不了他那雄渾的低音和韌度十足的餘韻,讓我一直認為他是「雞仔聲」。音樂中的提琴聲,錄得非常出色,定位做得很好,裊裊琴聲懸浮半空之中,可以測驗音樂壓縮方法的立體感。
5. 「Impromptu op. 66, Chopin」--- 李雲迪的鋼琴演奏技巧之高,母容置疑。很喜歡他那年輕又有活力的演繹手法,利落的按鍵,琴聲仿似花朵綻放。要準確還原這樂曲,音樂壓縮方法的要求要比壓縮「Resphoina」更高。
6. 「我們的故事」--- 戴佩妮的聲線很有古典味,溫柔得來不覺單薄。這曲以單純的雙結他伴奏,與她的喝腔配合,猶如流水淙淙。結他聲錄得很好,撥弦的摩擦聲都清晰可聞。如果還原時失去應有的細緻度,那就甚麼都聽不到了。
7. 「Spirited Away」--- Roby Lakatos 及他的班底,以 Light Jazz 的手法演繹久石讓的作品,令人耳目一新。他那扎實的小提琴技巧,能收能放,起伏扣人心弦。這次沒有選他那些高速彈奏的作品,而是選擇了充滿暖意及編曲和諧的這一曲。因為每種樂器都恰如其分地參與奏出,如果音樂還原時偏重了某段音域,就很容易失掉那種和諧的了。
8. 「永遠在一起」--- 許哲珮的音樂才華出眾,作品非一般流行樂曲可比。這首歌的編曲,華麗又複雜,古典與現代樂器都用上了,還加入了電子音效。主音的爵士結他,勤快的伴奏鋼琴,再加上她本身那高亢的聲線,真的只能用華麗和豐富來形容。音樂還原不力的話,恐怕一切都會混在一起。
經過多番反覆細聽,得出以下結果。在 iPod + PX100 的裝備下,128kbps CBR 是可以聽得出它跟 AIFF 有分別,128kbps VBR 則很難得出那分別,256kbps CBR 就只有李雲迪的「Impromptu op. 66」可以勉強聽得出分別,256kbps VBR 則怎樣也聽不出有分別。在 mac + MDR-V700DJ 的裝備下,128kbps CBR 以經很難聽出有分別,128kbps VBR 已經極難聽得出有分別,256kbps 的 CBR 與 VBR 我都無法聽出有分別。
結果很有趣,竟然在較差的器材組合 --- iPod nano + PX100 中,聽出了較多差別。其實理由很簡單,無論再好的 lossy compression,都有一定的失真,只是能否察覺得到而已。如果器材優秀的話,這微細的差別就很難聽出來,相反還原不力,器材就把差距放大。Dolby lab. 的專家應該都用最頂級的器材做測試,所以他們的結論是 128kbps 的 AAC 跟 CD 的音色是無法區分的。
iPod + PX200 是我現時最常用的隨身聽裝備,於是 AAC 256kbps VBR 就成為我的新音樂壓縮標準。
p.s. 用中文寫些跟科技有關的東西很費勁,但如果用英文寫出來,就變成頂級的催眠藥。我的工作就包括吸收與製作這種催眠藥,其實都難捱的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