據一般歷史書說,明末自袁崇煥死後,再無抗清之力。然而真正覆亡,乃在於「衝冠一怒為紅顏」的吳三桂開了山海關所致。就憑以上的說法,就知道那些歷史書的製造者,是怎樣誤導我們,企圖以民粹主義,蒙混民族的失敗和醜惡的一面。
首先,如果吳三桂不「獻關」,清兵就是否攻不進呢?這當然是錯的。當時,北京已為李自成所佔,崇禎帝亦已殉國,明朝實亡。山海關變成一個無政府的夾心地點,南北兩方都在攻打,也在拉攏,根本沒有「一夫當關,萬夫莫敵」的作用。再者,清軍早就試過經蒙古科爾沁部出兵,由甘肅一帶進入明國,這也就是為何日後,清室與科爾沁部,榮辱與共的原因。繞路當然不便捷,但絕對可行。
還有,袁崇煥對明末抗清確有一定的貢獻。然而情況正如他自己所說,捱得一天是一天的狀態,根本就無法發揮起死回生的作用。說到誰能替明國對抗清軍,應數孫承宗。天啓年代,明國北方邊防糜爛,根本無法抵抗滿洲人的攻擊。直至他以遼東經略坐鎮,開土練兵,選將築城,實實在在地建起了「關寧錦防線」,以十一萬新練兵力,將東北領土變成進可攻、退可守的大堡壘,令滿洲人不敢進犯。可惜朝廷罷黜了他,剩下袁崇煥等苦苦支撐下去。自此,明國正式失去阻擋清軍的最後屏障。
看去,明國好像因失去孫承宗而滅亡,但這就是答案嗎?只能說,那只是其中一個原因,也許是最微不足道的原因。沒有本身毫無智慧的獨裁制度,加以無用的獨裁者和那殘缺不全的官僚體制,又怎會培育出一群隨波逐流、唯唯諾諾的老百姓,自私自利地層層侵蝕國家,任其崩壞。再多像孫承宗、于謙、王陽明等軍政奇才,也抵不上數以千萬計腐蝕性的國民。與其說某國因某人不在而滅亡,倒不如說要滅亡的國家,往往留不住可拯救她的人。
看著那些能拯救敵國的人和事漸漸消失,那不是最好的消息嗎?就像美國在中途島之役和南太平洋海戰後,基本上已奠定勝局。但刺殺了山本五十六,就更讓他們高枕無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