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女子,外貌尚可,但內涵欠奉,為人奸險,舉止粗鄙,別說沒有戀人,朋友也只得幾個。近日,承繼過遠房親戚的一筆遺產後,更添些暴發之態,就連僅有的朋友都沒了。
有天,巧遇一相識多年的同鄉讀書人,見自己常常影隻形單,於是求教。讀書人說贈她一詞,定能好轉,於是在她的扇上題了「秀外慧中」四字,著她日夕不忘。
過了些日子,此女不但孤獨如故,更覺他人背地裡對她指指點點,好生納悶。碰巧,又再遇到那讀書人,於是捉著他問過究竟。讀書人亦覺奇怪,就問她可有改變,只聽她說:「自那天贈詞開始,不管蹲著咬蔗、站著吐痰、乘車爭位、街上罵架,那把扇從未離手,洗腦般把『秀外慧中』四字讓大家看個清楚,然老鄉所贈之字無效,奈何!」
讀書人聽後無言,作了個揖就轉身走了。
Wednesday, July 18, 2012
Monday, July 9, 2012
擅借庫銀
論清朝,多說康雍乾時期為清之盛世。我不苟同,所以寫過「始亡於乾隆」一文。再論康熙朝,確曾強盛,但到康熙帝年老時,勤軀倦政,吏治敗壞,國力也漸漸變得外強中乾。康熙自知年邁,無法回天,於是選了以勤勞務實見稱的雍正繼位,望他能撥亂反正,拯救清帝國。然而雍正不負所託,宵衣旰食地實心苦幹,不但保住了康熙所建的強大帝國,更替繼位的乾隆準備了充沛的國力。那麼,雍正帝做了些甚麼呢?主要就是整頓吏治,因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個民豐物阜的大國,只要統治群體是些正常務實的人,國力就會自然強大。康熙朝末之時,吏治問題主要是貪污瀆職,而當中又以擅借庫銀最為嚴重。
庫銀者,就是國庫裡的銀兩,亦即是國家的錢財。康熙朝中業,國家大致和平,兩河也治理得很好,亦沒有甚麼嚴重天災,國庫自然只入不出,銀兩也就愈積愈多,滿滿的惹人垂涎。於是,有些貪官想著,這些白銀放著不用白不用,不如借點出來放債給人賺些利潤,然後再還把本金還回去,既能無本生利,亦無動搖國本,何樂而不為呢?好了,禍亂由此而起。於是,上有上借,下有下借,大家愈借愈多,愈借愈凶。去到雍正臨朝時,國庫只有八百萬兩銀,而當時的虧空數目,動輒就是數百萬兩。雍正的皇帝生涯,就像砌拼圖一樣,慢慢地、逐小地把這些吏治問題整頓,其實功勞很大,但也只此而已,誰叫他拾了個爛攤子呢。
擅借庫銀,財政上是個問題,但最大問題是敗壞了一班為官的人。原本只是少數害群之馬作祟,但貪腐風氣一長,大家貪起上來就沒了廉恥之心,更有為要和光同塵的,不得不往這池汚水裡渾。所以,那些運用條例及法律的盲點,肆意渾水摸魚者,雖然無法將其明正典刑,罪愆也似微不足道,但如委以重任,國家危矣。因為那已不是金錢、法理的問題,而是核心價值、道德品格的問題!
庫銀者,就是國庫裡的銀兩,亦即是國家的錢財。康熙朝中業,國家大致和平,兩河也治理得很好,亦沒有甚麼嚴重天災,國庫自然只入不出,銀兩也就愈積愈多,滿滿的惹人垂涎。於是,有些貪官想著,這些白銀放著不用白不用,不如借點出來放債給人賺些利潤,然後再還把本金還回去,既能無本生利,亦無動搖國本,何樂而不為呢?好了,禍亂由此而起。於是,上有上借,下有下借,大家愈借愈多,愈借愈凶。去到雍正臨朝時,國庫只有八百萬兩銀,而當時的虧空數目,動輒就是數百萬兩。雍正的皇帝生涯,就像砌拼圖一樣,慢慢地、逐小地把這些吏治問題整頓,其實功勞很大,但也只此而已,誰叫他拾了個爛攤子呢。
擅借庫銀,財政上是個問題,但最大問題是敗壞了一班為官的人。原本只是少數害群之馬作祟,但貪腐風氣一長,大家貪起上來就沒了廉恥之心,更有為要和光同塵的,不得不往這池汚水裡渾。所以,那些運用條例及法律的盲點,肆意渾水摸魚者,雖然無法將其明正典刑,罪愆也似微不足道,但如委以重任,國家危矣。因為那已不是金錢、法理的問題,而是核心價值、道德品格的問題!
Subscribe to:
Posts (Atom)